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将“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计划在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电网。 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源于发展智能电网已是时代命题。一方面在能耗紧张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系列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另一方面我国电力行业高速发展,在基本满足大量社会需求的情况下,也逐渐出现了部分地区供电紧张、拉闸限电等问题,急需加强中国现代化电力系统的发展。 在近日举办的“2012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论坛”上,众位专家就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智能电网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前景展望、标准体系、经济社会效益、智能电网创新框架与技术等课题进行了探讨。 可再生能源发展成热点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智能电网的zui大需求国之一,根据*2009年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将是全面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阶段。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煤电比重抬高、电能效益不足等问题,仍萦绕当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便成为了业界讨论的重点。 *电工研究所所长肖立业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求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欧洲已有新装机发电厂60%的产能来自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电力运营商在未来两年计划将新能源投资比例提升到75%。另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风、太阳、生物质、地热、水等发电方式和电源动态特性差异性较大,其规模化应用将对电网的发展带来挑战。 “从改变现有电网结构和运营模式入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现从交流运行模式向直流运行模式的过渡,并采用合理的电网结构,以整合广域范围内的电力资源,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合理选择。”肖立业表示。 同时,智能电网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促进环境和其他社会效益的增长。据国网公司报告显示,至2020年,在坚强智能电网基本建成的情况下,相比传统电网,坚强智能电网可以带来定量评估的环境效益、用电环节效益、电网环节效益、发电环节效益和其他社会效益合计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 为加大各级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并实现在2020年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的愿景,*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建华建议:应加快各级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提高电网对扰动、攻击和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降低大规模停运的风险。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运行效率,通过智能调度与监控,动态优化网络资源和运行,建设智能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开展双向互动用电服务。 |